MCPLive > 杂志文章 > 消失的北桥 主板芯片组背后的故事

消失的北桥 主板芯片组背后的故事

2009-09-22陈可《微型计算机》2009年9月上

x86架构初立,南北桥分工协作

在x86 PC诞生的初阶段,并没有专门的芯片组概念,CPU与内存、I/O系统的通讯是由一个所谓门列控制芯片,它也就是主板的核心部件,也被称为“Core Logic(核心逻辑)”。进入386时代后,双芯片结构的芯片组正式确立,按照它们在主板的不同位置,通常把两个芯片分别称作“北桥(North Bridge)”和“南桥(South Bridge)”。在后来的日子中,PC的性能呈现指数级的增长,CPU、内存、I/O系统的变革可谓是日新月异,芯片组自身当然也积极迎合这种技术演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扮演技术先导的角色。但不管平台如何变动,南北桥的构成始终都没有变动过—虽然有为数不少的单芯片组,但它们大多只是将南桥和北桥逻辑功能整合于一块物理芯片上(如NVIDIA的nForce 3单芯片组方案),本质并没有改变。


传统的南北桥架构,和平时大家看地图的时候一样,上“北”下“南”

在芯片组中,北桥扮演了CPU、显卡、内存的中转驿站的角色,PC的整机性能能否得到良好发挥,北桥的作用至关重要。在这漫长的时期,性能一直都是衡量芯片组优劣的首要因素—早期PC用户应该都还记得始于上个世纪末的芯片组大战,Intel、VIA、SiS、ALi进行着激烈的角逐:Intel芯片组性能佳,但价格也高,这种性能优势来自于对自身平台的透彻了解;VIA紧随其后,以性价比优势赢得许多PC玩家的青睐;SiS价格低廉,但在整合图形方面走在前面,为品牌机厂商喜爱;ALi的产品为便宜,但性能也一直处于垫底位置,市场份额相对狭小。


那些逝去的芯片组名称,在老玩家看来再熟悉不过了

从逻辑功能角度来看,传统型的北桥芯片主要包括内存控制器、图形接口控制器与前端总线控制器、南北桥总线控制器等四个逻辑组成,分别负责同内存、显卡、CPU和南桥芯片通信。在整合芯片组概念诞生之后,图形核心也被集成于北桥芯片内,因此它的设计优劣对于系统性能有重大影响。与此相比,南桥芯片则侧重于功能性,诸如PCI总线、ATA总线、USB、IEEE 1394、音频、网络等等所有周边系统,与主机的通信工作都必须经由南桥芯片。早期的南桥功能简单,只包括ISA、PCI、ATA总线和键盘鼠标PS/2接口控制,音频、网络功能都通过额外的ISA/PCI扩展卡实现,不过大约在2000年左右,音频和网络都被南桥所集成,此后南桥的功能不断强化,目前除了IEEE1394接口和无线网络功能无法集成外,南桥芯片已经可以提供其它所有的扩展功能。


虽然NVIDIA和ATI的起步时间较晚,但是强大的研发能力和
资金支持让他们成为后起之秀,并迅速打入了主流市场。

虽然南桥强调功能性,不过磁盘性能还是由它来决定的。在早期,Intel芯片组一直在该领域占优,VIA和SiS的产品则随后,ALi仍不幸处于垫底位置。不过这样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在
NVIDIA、ATI相继进入芯片组市场之后,VIA、SiS和ALi的生存空间就被明显挤占。

分享到:

用户评论

共有评论(3)

  • 2010.03.31 17:30
    3楼

    垄断是不是会导致新技术研发变慢?

    (0) (0) 回复
  • 2009.10.06 15:44
    2楼

    DIY.还能像以前一样吗?

    (0) (0) 回复
  • 2009.09.23 23:48
    1楼

    说到底也就是又回到垄断的局面了,对于很多要求苛刻的玩家来说这些相当于恶梦哦,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每一个平台,每一项技术都是开放型的,DIYer喜欢的是每一项细小的技术和功能都由自己去调配,如果完全整合了,一切都无从说起了!这样对整个pc的发展只会是阻碍,就像中国的“龙芯”为什么就不能支持x86指令呢?感到很压抑

    (0) (0) 回复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