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Live > 杂志文章 > 穿戴式设备 生活的助手,网络的触手!

穿戴式设备 生活的助手,网络的触手!

2014-01-28《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2014年1月上

2014年,穿戴式设备走向何方?

面对一个新兴而潜力巨大的市场,各方面都对2014年的穿戴式设备发展抱有很大的期待。这样的期待来自于硬件厂商、应用和服务厂商,当然还包括普通的消费者。对于软硬件厂商来说,穿戴式设备是一个足够好的契机,如果此前已经错过了电脑的普及、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等多个潮流,那么穿戴式设备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想想谷歌正在推进自己的智能
眼镜应用开发的开放,我们似乎可以期待未来我们可以去下载“眼镜App”——现在听起来似乎挺神奇,但当年“手机App”刚出现时,似乎也不外乎如此。事实上,就在不久之前,果壳电子在更新自己的智能手表产品线时,就已经正式开放了相关智能手表App的开发。

拥抱未来,对于摆在面前的一个新兴的产品和新兴的行业来说,更需要如此。从数据来看,此前已经有机构估计,2014年的智能手表出货量将会从今年的50万块增长到500万块;艾媒咨询发布的《2012-2013中国穿戴式设备市场研究报告》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的穿戴式设备出货量将超过4000万台,市场规模达到114.9亿元;BergInsight公司则预测,到2017年全球穿戴式设备的出货量将会突破6400万台。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已经预示了未来的方向。

“谁”是穿戴式设备的未来?

是手环、手表,还是眼镜、头盔(索尼T3W之类的头戴显示器);是藏在鞋底和其它各种服饰上的芯片,或者还有其它更多的形态和产品类型?穿戴式设备本身的定义让这个问题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包括科幻电影当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人体置入芯片,其实也可以归纳到穿戴式设备的范畴(科学家们正在医疗领域推进这类项目)。

哪一类穿戴式设备在2014年或者更远的未来引领潮流?这样的问题在各种相关的会议、沙龙上被无数次的谈起。不少专家对眼镜类的穿戴式设备并不看好,也有很多观点对一个智能手机化的智能手表并不感冒。我们认为,至少在行业刚刚发展起来的现阶段,百花齐放是个很好的事情,而市场自然会对不同类型的产品的未来给出自己的答案。现阶段完全不用担心这样的问题,也没有意义。

不过,对于产品的理解将一定程度地决定产品的市场和未来。拥有专属于自己的特定功能,而非复制一个现有产品的应用(到手腕上或者到身体上的其它位置),这会让产品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比如我们看到现阶段太多的智能手表把自己定位为一台小型的智能手机,但无论是屏幕、可操作性还是电池能力,手表在原理上都不可能去取代手机,何不利用手表本身特性和使用方式上的优势和特点去实现更多独特的应用呢(比如测试脉搏、感应温度……)?从这个角度来看,智能手表的本质是移动芯片,是随身的数据中心,它具备取代手机中心地位的潜质,但并不通过复制手机的功能来实现。

大数据下的更多期待

穿戴式设备进行着提供功能和采集数据两个工作,这当中,数据的采集尤其给了我们更大的期待。穿戴式设备也许将成为了解我们的——而不是我们的家人甚至是我们自己,穿戴式设备将量化我们的身体,并且基于这样的量化来进行更多贴心、便捷的服务,未来的穿戴式设备也许会根据我们的身体状况直接进行接下来的工作:检测到身体状况不好会直接给出休息或者就医的建议(甚至判断我们应该吃什么药了)。为家人准备这样的穿戴式设备,有助于我们第一时间了解需要照顾的长辈或者小孩子的情况。甚至穿戴式设备可以为我们的日常消费进行更多的建议,比如衣服的尺寸、食物的热量、家用电器的选型……生活当中只要与人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数据的支持下进行分辨和考量。

而在社交环境下,这样的数据整合也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当同样或同类身体状况的人群聚在一起,有针对性的营销效果将变得非常值得期待(对于厂商而言),这样的聚集比起我们熟悉的按同样的兴趣集中更具深度和黏性,这样的人群需求也比传统的消费行为更有内在的关联和动力。现在一些针对糖尿病之类特定长期疾病患者的智能设备,已经开始与药物和治疗关联起来。

大数据和云构成了穿戴式设备的幕后基础
大数据和云构成了穿戴式设备的幕后基础

厂商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应用平台
厂商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应用平台

个人隐私与社会规范的边界问题凸显

当各种数据“存在于看不见的互联网的空气当中”的时候,或者一些意想不到的设备开始出现在我们身体上的时候,个人隐私和社会规范、道德方面的问题将会被放大,将变得非常明显且敏感。我们在前文提到了数据安全性,这些个人身体相关的数据因为比电话、家庭住址更敏感、更隐私,所以用户在选择一些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将更加谨慎——这实际上会给很多品牌和产品制造出壁垒。没有建立足够的信任感,将让新品牌在市场上难以立足,而即便是所谓的大品牌,其对数据的保护也并不是百分之百可靠的。我们相信,这个问题将伴随着穿戴式设备发展的始终。

另一方面,类似谷歌眼镜这样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拍照的产品,将开始挑战道德规范或者法律的边界,电影院和公共厕所是否要禁止这些设备进入,甚至是以怎样的方式来禁止、怎样来判断眼镜是智能还是非智能的……这些问题通通将摆上台面,这样的争议并不会遥远。这是个必然的过程,我们将在2014年经历并见证这个过程。

穿戴式设备的形态分化明显
穿戴式设备的形态分化明显

穿戴式设备在数据的支撑下将深入我们的生活

你愿意让穿戴式设备进入你的生活吗?

和手机不一样,和其它绝大多数的数码产品也不一样;穿戴式设备涉足生活的程度如此深入,在带来大大的新鲜感的同时,也将会让相当的人群开始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真的愿意让穿戴式设备进入我们的生活吗?我们将把个人更私密的数据交给它,随着使用的深入这样的连接性更加紧密,或者我们也将带着更多电子设备在身上,越来越累赘,各种功能也好像会让生活变得更加不“纯粹”。

不过,这毕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整个行业、所有的厂商都看准了这样的机会——甚至可以说,对新大陆的觊觎,对一个空白市场的垂涎,让厂商拥有了推动穿戴式设备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看来还不是真正由用户的需求所驱动),我们将面对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市场,各类产品将层出不穷。至于要不要投身其中,很多时候也许并不由我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分享到:

用户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