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Live > 杂志文章 > 见证"芯"路 30年CPU架构发展史(二)

见证"芯"路 30年CPU架构发展史(二)

2011-11-29Janlen《微型计算机》2011年11月上

K7出世:AMD崭露头角

AMD不再被人称为逆向工程专家,始于K7时代。在这个时代中,AMD实现了性能上的全面超越,给竞争对手带来巨大的威胁;同时也将市场拓展到高端的双路服务器、主流台式机PC、低端的廉价PC以及笔记本电脑市场。芯片组方面,AMD也获得来自VIA、NVIDIA和ATI的支持,初步具备与英特尔全面对抗的实力。

1998年,AMD正式发布代号为K7的Athlon处理器(中文名为“速龙”),这在AMD史上称得上是一个里程碑。领导K7开发团队的就是AMD的前任CEO Dirk Meyer(德克·梅耶尔),此人曾是DEC ALPHA处理器的首席设计师,所以Athlon在很多程度上继承了ALPHA的血统,尽管它仍然是x86处理器。德克·梅耶尔1995年加入AMD,并在2008年成为AMD的CEO,但在2011年1月即引咎离职,原因在于他在任期间忽视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市场,当然这是后话。

我们先来看看K7的体系结构:第一,它拥有3个并行的x86指令解码器,可以同时发射3条指令,这一点同Pentium Ⅲ是一致的。其次,K7拥有9个独立的超标量执行管线,分别为3个整数、3个地址和3个浮点,其中整数流水线为10级,浮点流水线为15级,较长的流水线对于提升主频相当有帮助;第三,K7的一级缓存容量多达128KB(64KB指令+64KB数据),支持512KB~8MB的二级缓存,两级缓存的数据并不重叠。第四,K7支持扩展的3DNow!指令集,主要改进在于新增了5条新的指令,用于增强其在DSP方面的性能,并且让K7系列处理器能够模拟SSE,对SSE指令集进行解码。

图4 Slot A封装的第一代Athlon处理器。
图4 Slot A封装的第一代Athlon处理器。

K7的前端总线设计也明显优于Pentium Ⅲ,后者采用的是GTL+系统总线协议,而K7采用了DEC公司的的Alpha系统总线协议EV6。EV6总线可支持点对点布局,有着更优秀的构造;其次,EV6总线可以工作在200MHz频率下,而Pentium Ⅲ当时的外频只有100MHz,更高的外频意味着更大的内存吞吐量,终使得K7成为第一个从DDR内存中受益的处理器。

第一代经典型Athlon处理器采用插槽式的Slot A接口,板载二级缓存,它表现出强劲的整数性能和浮点性能,第一次可以在速度上战胜对手。同时,Athlon保有良好的性价比优势,在它发布之后立刻成为市场的焦点。不过,第一代Athlon仍然不够完善,比如CPU的发热量较大,缺乏成熟的芯片组支持也是致命伤,而在这一领域,VIA给过AMD大量的支持,当然VIA自身也受益匪浅。制造工艺方面,Athlon首先采用0.25微米,包括500MHz、650MHz和700MHz三个版本,都拥有半速256KB二级缓存;等到750MHz版本之后,AMD就升级至0.18微米工艺,而由于缺乏高达350MHz~400MHz的缓存,AMD不得不降低缓存的速度。750MHz、800 MHz、850 MHz的Athlon有一个2/5的缓存分配器—必须提到的是,AMD在2000年推出850MHz的Athlon,第一次在主频方面领先对手,这对它说也是个巨大的胜利。当AMD想再一次提高Athlon的速度时,他们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即缓存速度太低,于是他们再次将缓存速度降低到原来的1/3——经典版Athlon 900MHz、Athlon 950MHz和1GHz用的都是1/3缓存分配器。这种折衷措施让AMD第一次赢得频率大战,Athlon也成为第一款主频突破1GHz大关的CPU,当时的Pentium 3 Coppermine 866MHz根本无法与Athlon 1GHz对抗,Athlon就成为当时市场上速度快的处理器,这是英特尔第一次遭遇败绩。

面对这种情况,英特尔感到相当的恐慌,于是它们将二级缓存加到了Pent ium Ⅲ内部电路板中以加快缓存的速度,并抛弃了Slot 1接口改为Socket 370,这也就是著名的Pentium Ⅲ Coppermine处理器。Coppermine终于在主频上赶上AMD的脚步,性能也获得微幅的领先。不过英特尔来不及松口气,因为AMD专门对付Coppermine的“Thunderbird”K7内核也接着出现了。

2000年6月,代号为“Thunderbird(雷鸟)”的新一代K7处理器发布,这是第二代Athlon。Thunderbird Athlon改用插座式的Socket A接口,CPU则是采用陶瓷封装—在接口方面,AMD还是一直追随竞争对手的脚步,直到现在依然如此。与Pentium Ⅲ Coppermine类似,Thunderbird将二级缓存直接集成于芯片上,容量仍为256KB,二级缓存得以全速运行,性能提升非常显著。同时,Thunderbird也具有Athlon家族具有的强大超频能力,这一点让它饱受发烧友追捧。同时,为了与低端的Celeron处理器对抗,AMD也推出缓存减半的Duron(毒龙)处理器,它同样在性能方面取得优势。

Thunderbird也主要依赖VIA的芯片组支持,但该平台在成熟度上不及英特尔,关键的磁盘性能一直都相对落后,并且缺乏温控功能,CPU可能出现烧毁事件。PC业界自然对这样的产品不太放心,所以Thunderbird时代的Athlon主要活跃在零售市场,规模更大的OEM领域一直为英特尔所把持。Thunderbird Athlon的主频从650MHz开始,高截至1.4GHz,随后它被新一代内核“Palomino”所取代。

图5 代号“Thunderbird”的第二代Athlon处理器
图5 代号“Thunderbird”的第二代Athlon处理器

Palomino内核发布于2001年10月,它采用0.18微米制造工艺,核心电压为1.75V左右,二级缓存为256KB,封装方式采用OPGA,前端总线频率为266MHz。该内核的处理器也从“Athlon”更名为“Athlon XP”,这个模仿“Windows XP”的命名方式一向都是营销高手桑德斯的爱。Palomino核心Athlon XP的目标已经是Pentium 4处理器,它启用了PR标识,以扭转频率低在宣传上的劣势。Palomino在架构上仍然承袭Thunderbird,仅仅作了一些改良设计比如:增加温度监控电路、降低功耗和功率、支持SSE指令集、改良数据预取技术、提高缓存TLB的数据命中率等,处理器的封装也该为有机塑料的OPGA。这一代处理器的PR从1500+到2100+,之后被0.13微米的Thoroughbred所取代,后者由于使用新工艺,发热量更低,超频能力更强,但架构上没有什么革新。

图6 Barton核心的Athlon XP处理器,见证了K7时代的巅峰。
图6 Barton核心的Athlon XP处理器,见证了K7时代的巅峰。

著名的“Bar ton”是后一代K7核心,它发布于2002年秋,Bar ton的改进就是将二级缓存提升到512KB,外频有166MHz和200MHz两种,PR在2500+到3200+之间。Barton Athlon XP拥有强悍的性能,超频能力也十分杰出,但遗憾的是容易烧毁和核心缺乏保护的缺点依然存在,另外它的性能已经落后于英特尔同时代的Pentium 4了—显然,AMD推出新一代架构的时间到了。值得一提的是,在Barton时代,NVIDIA的nForce2芯片组成为当红大热,加上原有的VIA芯片组,AMD已经拥有成熟的芯片组平台支持。

也是在2002年,年迈的桑德斯辞去首席执行官的职务,AMD结束了一个时代,海克特·鲁毅智接替桑德斯成为新的CEO。

分享到:

用户评论

用户名:

密码: